1.大槐树周边景点
临汾火车站位于市中心的迎春街。最近的景点是尧都区的尧庙公园和附近的华门。还有一个是姚楼,涝河公园。如果出了尧都区,去洪洞县,洪洞有广胜寺、苏三监狱、大槐树等景点。再往外围,蓟县城西,有著名的壶口瀑布景区,是国家5a级景区。
2.大槐树旅游
你还需要购买山西洪洞大槐树生根节的门票,不过门票可能会有一定的优惠。建议你咨询景区售票处的工作人员。
3.大槐树景区好玩吗
洪洞大花树景区占地40万平方米。里面有各种根雕、雕塑、楼阁建筑、碑林、表演等等。看古迹最重要的是看它的历史故事和寓意。如果只看外观的话,40分钟左右就可以逛完整个景区。但如果跟着导游一个一个细细品味,全程大概需要2个小时。
4.大槐树周边景点介绍
大槐树景区洪洞、临汾地区居民凭身份证享受八折优惠60元。
6-18周岁未成年人、学生、60-64周岁老年人凭相关有效证件可享受门票挂牌价五折优惠。
景区位于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位于古槐北路公园街002号,以寻根祭祖为主轴。它将移民古迹、民俗旅游区和祭祖活动区串联起来。以汾河生态区为背景,铺展了60多个风景文化点,塑造了当地乃至全国唯一一个以寻根祭祖为主题的供人们朝拜的圣地。
5.大槐树景区在哪个地方
洪洞大槐树又名山西大槐树,位于中国山西省洪洞县西北两公里的贾村西侧大槐树公园内。
洪洞槐树简介:寻根祭祖园位于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陕西省洪洞县。它是人们唯一以寻根和祖先崇拜在全国,它是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祭祖习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园分为三个主题区,即移民古迹区、祭祖活动区和民俗体验区。有碑亭、二三代大槐树、千年槐根、祭祖堂、广济寺、石景楼、移民浮雕像、牌坊、一代大槐树、中华姓氏园等50余处风景文化景点。坚持景区多元化发展,已形成景区、民俗酒店、旅行社三大业务板块,成为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综合旅游服务区,营造了槐花移民后裔的故乡氛围。
6.大槐树景区值得去吗
睡虎山景区位于盘龙河边,大槐树村西。是集观光休闲、祈福祭祀、采摘健身于一体的多功能休闲公园。睡虎山主要建筑为三大殿:火神庙、财神庙、观音寺,依山势而建;在白湖公园西侧,数百只白额虎造型各异,惹人注目,热闹非凡。周边有近300亩的杏、枣、桃、南瓜、石榴、板栗等采摘园,可满足游客不同的休闲需求。
地址:日照市五莲县口关震大槐树村
门票:具体请咨询景区。
开放时间:全天
参考路线:从五莲汽车站到山东路,行驶70米;右转,进入山东路,行驶320米;右转,从山东路到S222,行驶1.9公里;右转,进入S222,行驶3.6公里;左转,进入S334,行驶7.1公里;请直走进入白松大桥,行驶80米。请直行,进入S334,行驶9.0公里。请直接走
7.大槐树周边景点推荐
北方有一棵大槐树。大槐树指的是山西洪洞的大槐树。
位于山西省洪洞县的洪洞大槐树是中国唯一以寻根和祭祖。它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点和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大槐树祭祖习俗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景区分为移民古迹区、祖先祭祀区、民俗旅游区、汾河生态区四大主题区。有碑亭、二三代大槐树、千年槐树根、祭祖堂、广济寺、石景楼、移民浮雕图、中华姓氏园等60余处风景文化景点。
2010-2010年临汾附近景点太多,国家级景点,蓟县的黄河壶口瀑布和人人山,洪洞县的大槐树景区和广胜寺景区,乡宁的裘芸景区,尧庙景区和尧都区第一景区,尧帝陵景区,汾河公园,九州广场,博物馆等景点市区免费,临汾是必去之地。我希望我的朋友来这里旅游。
古大槐树,位于洪洞县城西北二公里的贾村西侧的大槐树公园内,这里洪洞虽然没有什么宏伟的建筑,但是不论严寒的冬天,还是酷热的炎夏,游客络绎不绝,有的赋诗题词,抒发“饮水思源”之幽情,有的仰望古槐,盘桓眷恋,久久不肯离去。
元朝末年,元政府连年对外用兵,对内实行民族压迫,加之黄淮流域水灾不断,饥荒频仍,终于激起连绵十余年的红巾军起义。元政府予以残暴的镇压,争域夺地的殊死之战时有发生,两淮、山东、河北、河南百姓十亡七八。元末战乱的创伤未及医治,明初“靖难之役”又接踵而至。冀、鲁、豫、皖诸地深受其害,几成无人之地。在元末战乱时,蒙古地主武装察罕贴木儿父子统治的“表里山河”——山西,却是另外一种景象,相对显得安定,风调雨顺,连年丰收,较之于相邻诸省,山西经济繁荣,人丁兴旺。再者,外省也有大量难民流入山西,致使山西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区。据记载,洪武初年,山西人口达400余万,比当时的河南、河北两省人口的总和还要多。据有关史料记载,明朝灭亡元朝后为了巩固新政权和发展经济,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五十余年间,大规模的迁民达16次之多,所迁之民遍及山西51县,迁往之地多达十省市。
晋南是山西人口稠密之处,而洪洞又是当时晋南最大,人口最多的县。据记载,明朝时在洪洞城北二华里的贾村西侧有一座广济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众很多,香客不绝。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车马大道从树荫下通过。汾河滩上的老鹞在树上构窝筑巢,星罗棋布,甚为壮观。鉴于此,明朝政府在广济寺设局驻员集中办理移民,编排队伍,发放“凭照川资”。大槐树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所以尽管迁往外省外地的移民,并不局限于洪洞一县,但由于在广济寺前的汉植大槐树下集中开拔,所以迁往外埠的移民后裔只记住洪洞这棵大槐树是其故乡。
晚秋时节,槐叶凋落,老鸦窝显得十分醒目。移民们临行之时,凝眸高大的古槐,栖息在树杈间的老鸹不断地发出声声哀鸣,令别离故土的移民潸然泪下,频频回首,不忍离去,最后只能看见大槐树上的老鸹窝。为此,大槐树和老鸹窝就成为移民惜别家乡的标志。“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这首民谣数百年来在我国许多地区广为流传。
明初从山西洪洞等地迁出的移民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东、北京、安徽、江苏、湖北等地,少部分迁往陕西、甘肃、宁夏地区。从山西迁往上述各地的移民,后又转迁到云南、四川、贵州、新疆及东北诸省。如此长时间大范围有组织的大规模迁徙,在我国历史上是罕见的,而将一方之民散移各地,仅此一例而已。明政府推行移民垦荒振兴农业的政策,虽然其目的是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但客观上缓和了社会矛盾,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逐步得到恢复,边防巩固,社会安定。
民国二年,宦游山东的贾村人景大启告老还乡后,集资修建了碑亭、茶室等。碑亭建在原来的古大槐树处,亭虽不大,但雕梁画栋,飞檐斗拱,精巧玲珑。亭中竖立青石碑一座,刻有“古大槐树处”五个隶体大字。碑亭背面,刻有碑文,简述移民事略。亭前靠西一侧,建有茶室三间,以备寻根游人歇憩品茗,茶室楣匾题字为“饮水思源”。碑南二十余米处建有牌坊一座,横额雕刻着“誉延嘉树”,另一面刻有“荫庇群生”。八十年代初,洪洞县政府重修并扩建了大槐树公园。
在这里还流传着一些有关迁徙的故事。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命山西巡抚张锡銮率卢永祥第三镇兵进攻山西革命军,所到之处肆意抢掠。到洪洞后,士兵来到古大槐树处,纷纷下马罗拜,互相传言:“回到大槐树老家了。”不但没抢掠,而且将财物供施于大槐树下。大槐树“御灾抗患”之功为人们所称道。
传说当年移民时,官兵用刀在每人小趾甲上切一刀为记。至今凡大槐树移民后裔的小趾甲都是复形(两瓣)。“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小趾验甲形”。
当时,为防止移民逃跑,官兵把他们反绑,然后用一根长绳联结起来,押解着移民上路。人们一步一回头,大人们看着大槐树告诉小孩:“这里就是我们的老家,这就是我们的故乡。”至今移民后裔不论家住在何方何地,都说古大槐树处是自己的故乡。由于移民的手臂长时间捆着,胳膊逐渐麻木,不久也就习惯了,以后迁民们大多喜欢背着手走路,其后裔也沿袭了这种习惯。
在押解过程中,由于长途跋涉,常有人要小便只好向官兵报告:“老爷,请解手,我要小便。”次数多了,这种口头的请求也趋于简单化,只要说声“老爷,我解手”,就都明白是要小便。此后“解手”便成了小便的代名词。
迁民到了新的居住地点,一片荒野,只好用自己辛勤的双手建屋造房,开荒种地,不论干什么,都会联想起故乡的山山水水。为了寄托对故乡的思念,大多在自己新居的院子里,大门口栽种槐树,以表对故乡的留恋和怀念之情。有些移民到迁徙地后,以原籍命名村名,如北京郊区有赵城营、红铜(洪洞)营、蒲州营、长子营等,表明这些居民是当年从赵城、洪洞等地迁去的。
祭祖小屋里贴着一张“古槐后裔姓氏表”,该表上共有四百五十姓,供奉着他们的牌位,这大大超过了百家姓。他们都是六百年前移民到全国各地的,经过搜集整理,公诸于墙,以便寻根查询。近年来,大陆民众竞修家谱,海外同胞寻根祭祖,纷纷查询自己同大槐树的血缘关系。
遗憾的是,明朝的广济寺和大槐树,早已被汾水冲毁,幸而在古大槐树的东旁同根孽生出第二代古槐,这就是我们见到的那棵高大挺拔、枝繁叶茂的古槐,是同根孽出的第三代。三代古槐就象迁民子孙世代繁衍相传一样生生不息,让人感慨系之。为了纪念古槐,1911年在汉代古槐处建立了一座雕梁画栋、飞檐斗拱、精巧玲珑、别有风格的碑亭。亭内竖碑1通,阳面刻着“古大槐树处”五个大字,碑后刻着当年移民的简要情况介绍。在碑亭的右侧,建有“饮水思源”茶室,游人可在此饮茶思古。碑亭前面30米处建有古色古香的牌坊,四拄三门,上悬匾额。
1983年,洪洞县政府在这里兴建了门楼和围墙,1984年在贾村村口与太茅公路交接处,修建牌楼一座,其横额雕刻着全国著名书法家董寿平书写的“古槐树处”将召唤更多的移民寻根问祖,回望故里。
悠悠六百年多年过去了,汉代古槐已不复存在,消失在历史的风尘之中。槐乡的后裔已遍布全国二十多个省,四百多个县,有的还远在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
遥想当年祖辈们扶老携幼,离乡背井,在频频回首遥望大槐树和老鸹窝时,洒下了多少伤心泪,愿大槐树与海内外同胞永远根连根、心连心。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