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骨画的画法如下:说到没骨,人们都想到了清初的恽寿平。其实没骨法在五代时期就出现了,五代时期的黄荃、黄居来父子就运用此法,到后来有所发展,乾隆时期外国传教士郎世宁也采用没骨法表现花鸟。北宋的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诸黄画花,妙在敷色,用笔极新细,殆不见墨迹。”没骨画:为中国画的一种画法。
在书法里把笔锋所过之处称为“骨”,其余部分称为“肉”。不用勾轮廓,直接上色塑造形态的画法称之为没骨画。没骨画法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最为原始的没骨画法,应该是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存在了。时至南北朝时,张僧繇在借鉴印度绘画技巧的同时,进一步发展了中国画的用色理念和用色技法,为没骨画技法的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传为五世纪初南北朝时期,张僧繇所创立的一种山水画技法,直接以青绿、赭、白诸色,堆染成山石云水树木。没骨技法为张僧繇所创,唐朝杨升用此法画山水,称为“没骨山水”、北宋徐崇嗣用其画花卉,他是“没骨花”的创始人。
中国画,尤其是水墨画,讲究精、气、神,对画的意境有很高要求,因此中国画又有许多画法,没骨画就为一例。
没骨画不同于工笔和写意,没骨的“没”字,即淹没而含蓄之意,其精要在于将运笔和设色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不用勾轮廓,不要打底稿,更不能放底样拓描。作画时,要求画者胸有成竹,一气呵成。在书法里把笔锋所过之处称为“骨”,其余部分称为“肉”。没骨画将墨,色,水,笔融于一体,在纸上予以巧妙结合,重在蕴意,依势行笔。
没骨(法)画:中国画传统花卉(花鸟)画的一种画法。直接用颜色或墨色绘成花叶,而没有“笔骨”——即用墨线勾勒的轮廓。据宋代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记载,这样画法始于五代的徐熙,徐崇嗣祖孙。其实始于黄筌,徐崇嗣仅是“郊诸黄之格”而已,《宣和画谱》著录有黄筌《没骨花枝图》一件;《洞天清录集》说黄筌“真似粉堆,而不作圈线”,(注:在中国古代粉即是色),这即“没骨画法。”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