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每个人其实都是艺术家,只要让生活过的精彩有滋味,那就是人生的赢家,而在生活中,饮食占非常大的一部分,怎么把食物做的像艺术品一样呢?面花就是一个非常讲究的,本期饮食文化为你解析。
面花,俗称“花花馍”,属面塑艺术。种类有婚礼、丧礼、寿礼、节日花馍。他以普通面粉为蕊,特等面粉为皮,借用针、梳、刀、剪等工具,靠捏、剪、修、缀而成。相传它是古代图腾金石礼器演化的产物,也是汉族劳动妇女智慧的结晶。北方民间普遍盛行,尤以合阳、华县面花为佳。
灵宝的“窝窝花”,通称“面花”,又叫“糕花”。糕花又分“高花”和“平花”两个品种,“高花”制作时的方法是:手捏成形蒸熟后,再勾画着彩,然后用竹签插在圆形的面糕上,华丽秀美,形态逼真,五彩缤纷,是用在男女订亲时,女方赠送给男方家庭的礼品,示意姑娘心灵手巧;“平花”不染色,和面糕合为一体,浑厚丰满,朴素大方,示意小伙子体魄健壮,坚强能干。这是男方回赠姑娘家的,总之,充满了生活情趣。
在中国众多的汉族汉族民间面花艺术中,以豫西的灵宝和豫东的沈丘顾家的面花最为有名。灵宝面花,据考证明清时期已有。早年的面花是伴随着当地民俗活动应运而生的,叫“窝窝花”,是当地群众,每年农历正月十五赶庙会,用来“祭神”的贡品。据老年人说:凡参加庙会的人,都要到庙里来拜神,对神特别虔诚的人,便达成协议,轮流主持每年一度的盛仪。轮到谁,谁就要负责筹资,并在进入腊月后,把当地有名气的“巧巧”们(有一手做面花技艺的巧媳妇),请到自己家里捏“窝窝”(面花)。
这些艺人文既心灵手巧,又格外虔诚,她们浴吃斋,精心捏出不重样的面花,有龙、风、狮、虎、花、鸟、鱼、虫,“十二生肖”等等,形态逼真,栩栩如生。面花做好后,分别插在用麦草绑成的3个2米高的草塔上。到了庙会这天,鞭炮齐鸣,香烟缭绕。主持人把“巧巧们”做好的“窝窝花”、“草塔”,摆放在庙院当中,供神享用,求神保佑乡民们四季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随着时代的推移,社会的不断进步,如今的农村已经向现代化迈进,农民用科学种田,基本上实现了旱涝保丰收,那种靠天吃饭,求神保佑的迷信思想已经逐步减少或捎失。面花这一古老的面食艺术,已由供神的祭品,变成了新民俗活动中馈赠亲友的礼品。如青年男女订婚,小孩“作九”、“作满月”,乃至建屋上梁,都要制作面花馈赠亲友,达到吉利、祝贺的目的。
你可能会喜欢:
城市文化北京历史文化知识大全
中国饮食文化的意义,你知道吗?
好好利用,铁观音的功效与作用
关于秋季吃海带的好处
非物质文化遗产(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一词系我国政府,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认定和采用的官方名称。我国西北地区的青海、甘肃、宁夏同属秦陇文化区域,自古以来,就是具有独特风格色彩的各种“花儿”的生成传播之地,“花儿”属于非物质文化的原生态民族民间演唱艺术。比较物质文化遗产而言,“花儿”更容易受到时代发展变化和新潮文化的冲击而缺损或衰微,所以更突显其保护传承之重要和紧迫,“花儿”现在所处各种环境和面临严峻形势,不得不让我们冷静下来进行思考。究竟如何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保护与传承?除了要充分认识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形势、新任务,从而把保护工作列入宁夏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构建和谐社会与多元文化并举的时代相适应,更重要的是寻求保护和传承的有效方法与措施,本文就这一问题谈一些个人的认识和看法。
人们常说,昨天是今天的历史,而今天也是明天的历史。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我们应从“以我为主”、“世界一体化”的大文化格局考虑,认真执行“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既定方针。中国合唱协会在这方面算是很有眼光,捷足先登了,为了保护留存我国老一辈作曲家的经典合唱作品,展示老一辈合唱指挥家的指挥风采,2004年11月,发起并具体承办了《峥嵘之光》系列合唱音乐会,由严良堃、秋里、胡德风、唐江、聂中明五位老指挥家每人举办一场音乐会并制作成DVD光盘出版发行。这五位指挥家是中国合唱协会的创建人,半个多世纪以来,为中国合唱艺术事业的发展,参与国内外文化艺术交流,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合唱艺术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峥嵘之光》系列合唱音乐会的成功举办为中国音乐界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作为参与亲历这次活动的后学者,我曾尝试改编创作了几首“花儿”合唱,并亲自指挥排练参加国内举办的交流评比活动,虽然受到了表彰奖励,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系列工程的新兵,许多问题还有待我深思和进一步学习研究思考。
目前,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整理、开发和利用工作已在全区全面展开。我区资深老音乐家潘振声、王世兴、刘同生、杨少青、屈文焜等,几十年来呕心沥血、无私奉献,为宁夏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做了大量的拯救性的工作,为我们收集积累了大量的音、谱、图、文、像原生态资料,这批不能再得的珍贵宝藏,为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宁夏民族地域文化的发展建设,提供了坚实丰厚的基础。但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日益变化,一些原生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以人们难以想象的速度逐渐消亡或异化。例如,随着一些传统艺人的相继年老故去,他们所掌握的技艺后继乏人,面临即将失传或濒临消亡的尴尬境地。其次,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精神生活的追求、娱乐方式的多样化以及鉴赏情趣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对“花儿”的发展直接产生了预料之中的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对推进人类文明进程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已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民族和国家所认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多样性最直观、最生动的体现,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载体,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粹性和绵延不断最为重要的载体,保护好传承人并使其有效地履行传承人的责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的确,“花儿”从来是在适应着社会的过程中不断变化发展的活动状态,正因为是依着生活在变,她也就长存不衰。但她变来变去,还是“花儿”,为什么?就在于生她、长她的土壤没有变,也就是她的文化生态环境和基因没有变,或曰“花儿”的文化空间在较长的时间基本没有变化。但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花儿”的“文化生态环境”,和“文化植被”已从根本上改变了,“花儿”的保护传承已从单纯的自然传承和局部的人为传承,向广泛的、有组织的、有计划的多元化传承发展。近年来我们注意到,发生、盛行于我国大西北甘肃、青海、宁夏汉语区的“花儿”这种民歌,随着移民迁徙、劳动力资源的输出,个体农民外出打工的增长,她分布、流传的地区已不断向更大空间扩展,“花儿”已发展传播成跨民族、跨地域、甚至跨国界的歌种,列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人类文化遗产名录,并用原生态、美声、民族、通俗、摇滚等多元方法,演绎发展成为世界各国共赏共用的经典民歌品种了。
众所周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届会议(1972年)通过了《世界遗产公约》,提出了“保护世界遗产”(World heritage)的概念。之后,教科文组织第25届会议(1989年)又通过了《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教科文组织第32届会议(1998年)上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对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风俗、仪式仪礼、节日活动、民间知识、手工技艺等无形文化(Intannnnngible heritage)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做出了必要的规定。
现代性的全球化趋势,是一把双刃剑,既可能成为密切各国、各民族关系的有力因素,也可能导致文化一体化的加强、文化同一性的重合或对其他民族文化的肢解。因此,必须对文化的多样性和开发予以保护,以遏制大多数文化被几个强势文化支配的单边主义文化的霸权,维护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主权。
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保护,既是科学工作,也是和平、发展与人权的基础工作。对文化多样性的了解和认识,有利于文化间的相互理解、交流、学习和进行对话,以消除冲突和战争的对立,也有利于加强民主、正义和多元文化的基本价值观。对多元文化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是基于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活态文化的动力性的考虑。
非物质文化蕴藏着民族文化最深的根源,相对保留着文化的原生状态和特有的思维方式,是一个民族创造力的源泉和打开灵感的钥匙。但是,出于它的本身自然自在的特性,它比起物质文化来,存在着更多的脆弱性,从而使得它的消失和破坏也更加容易,也更容易被人们所忽视。加上我们在开头所说的那样,现代化、全球化、城市化以及动乱、战争和自然灾害等等的不断危害,目前我们所肩负的责任就更加重大了。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